2007年4月4日星期三

清明节


以往,在我印象里,清明节就是去墓地给故去的亲人烧纸放鞭炮。这个我们习以为常,自以为是的节日,其本来面目究竟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清明节的前世今生。


清明节的由来

以下内容从网上搜集整理,不代表我赞成或者反对其观点,仅供参考。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期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弟弟重耳流亡出走。流亡生活很艰苦,一道出奔的臣子多数陆续各奔前程,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重耳。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随从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就是不来。文公以为他这是摆架子,只好亲去请。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文公命令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一定会自己出来。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三天三夜之后,大火熄灭,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已经被烧死。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题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看到这里,几乎就可以认定为后人伪作。)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时常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晋国的百姓(这里的百姓指的是民众啊)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谓之“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就不生火,只吃冷食,好像某宗教的斋月。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史书记载。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士兵。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最后,再啰嗦几句。
4月4日的《钱江晚报》报道,有商家玩出个“清明节白领公墓减压游”的概念,据说是参考国外经常有人去公墓踏青休闲而来。得,东西方对墓地,死亡,生命这些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不考虑国情盲目照搬西方做法,还是省省吧。不用我摇旗呐喊,亏损会告诉那些商家他们有多么愚蠢。

另外一条消息:
《法制日报》文章:《活得起死不起:一个普通百姓的高额丧葬费清单》
见: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4/030612688384.shtml

国家啊,人都死了你还不放过吗?人家本来已经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你就不要剥夺孝子贤孙们在长辈去世后尽一把孝心的权利吧!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从一到无穷大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

与其他常见的按主题分类来写作的科普著作不同,伽莫夫完全是一种大家的写作风格,把数学、物理乃至生物学的许多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仿佛作者是想到哪说到哪,将叙述的内容信手拈来,其实,仔细思考,就会感觉到其中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紧密关系。一般科普读物,往往怕数学太“枯燥”和“艰深”而不敢使用它,只局限于做定性的概念描述。

霍金曾经半开玩笑得说,书中每多一个公式,书的读者就减少一半。可惜,他的《时间简史》尽管做到了全书只有一个公式,依旧被读者视为天书,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创下了天文数字的销量纪录,却没有多少人读完或是读懂。

这本书则恰恰相反,全书都用数学贯穿起来,全书以数学的发展和公式的演进为线索,以数学的诞生为起点,带领读者漫游在科学的海洋里: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这本书,对任何一个初中生而言(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才11岁),不会有哪一页完全看不懂;对任何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言,也不敢说完全看懂了每一页。有书友说,她家里的农村小保姆还偷走了这本书,这充分说明了本书的易读性;下面的例子说明本书的难懂性:该书原本打算写给作者12岁的儿子看,可是部分章节,却连冯·诺伊曼的女儿玛丽娜都无法理解。玛丽娜自称,她在所有领域都超出了冯·诺伊曼,唯独数学二人打个平手(这一点像兔子)。所以说,伤脑筋的读者面对着那些数学问题不必灰心,冯·诺伊曼的女儿读不懂,也意味着冯·诺伊曼读不懂——20世纪地球上比冯·诺伊曼再厉害一个等级的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了,可是爱因斯坦在数学上不擅长,估计也读不懂。爱因斯坦都读不懂,我们也就不需要为自己的智商而羞愧了。我一向自诩空间想象能力强——这纯粹不是吹牛,因为本科时学《机械制图》,我经常是第一个完成作业而且拿满分——也还是想不通四维世界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来思考,依旧无法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明确的印象。伽莫夫巧妙地利用“投影法”、“日历法”来帮助读者了解四维空间概念的同时苦笑着承认“我们三维生物是无从想象四维时空中存在的真实面貌的”,在这本书里,自信永远来自于对世界已知部分的了解,于是因此便不会出现方舟子那种科学专制主义者无知无畏的狂妄。

这本书相对《时间简史》之类著作最大的好处就是生动有趣而且没有什么习题。打开它,你将学会怎么安排无限多位旅客住进客满的旅店以及怎么把埋在荒岛上的宝藏挖出来;你会知道无理数清清楚楚地比有理数多,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母是“e”;你会觉得爱因斯坦是魔术师而果蝇是很好的玩弄对象;你将认识到如果成了一个醉汉就会退化到一杯水中某个糖分子的水准,人坐在封闭的房间里可能因为氧气分子的运动而窒息,美国国旗,π和你们班上两位同学生日是同一天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而合上它的时候,你会用想象一只火鸡被自己扯出喉咙并且跳回蛋壳的方式开始思考宇宙与人生……

对我的思维最具颠覆性的转变,还是来自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基本观点,是我们无法同时测定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即所谓测不准原理。这是对经典物理的彻底颠覆,世界的微观基础成为随机的、偶然的。爱因斯坦拒不接受这样的理论,并放出豪言:“上帝不掷骰子!”终其一生,一代大师也没有迈过量子力学的门槛。饶有意味的是,在《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中,伽莫夫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量子力学的发展,并未提到那些著名的争论和质疑。为什么呢?

伽莫夫晚年将研究中心转向分子生物学,这在《从一到无穷大》一书中也稍有涉及。他声言“蕃茄停育症”病毒在脱离了营养介质之后,会结晶为漂亮的大块斜十二面体。我们可以把它和其他矿物标本一起陈列在标本柜里,但它并没有死,只要你将它放回到蕃茄地里,就会成为活的个体。科学又一次展示了它叵测的一面。

国外曾经搞过一个科普著作的排名,参与者是科学家和普通读者,《从一到无穷大》高居榜首,被誉为“20世纪最经典的科普著作”。既然被公认为科普的经典,除了科普著作的基本要求(通俗易懂,有故事,幽默等等之外),这本书还有着它独特的、卓越的一面:向读者传递科学的思维方法、基于科学的对世界的认识角度、基于科学的人文世界观。作者并非说教,而是通过对科学发展的描述,通过对科学的思辨,通过该书深刻而易读的文字、图
表和趣味盎然的故事,使其融入到读者的阅读中。书中的插图,都是作者亲手绘制的,虽然谈不上很精美,却清晰明了,而且比规范而冰冷的学术图表更能够给读者以亲和感。

《从一到无穷大》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第一版就印刷了55万册,曾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直接影响了众多的科普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和未来的科学工作者。余生也晚,没赶上那个出书虽少却本本值得买来一读的年代,不过倒是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读到了这本书,并且觉得将受用终生。

这是《从一到无穷大》78年中译版的封面,简洁的画面至今留给不少人亲切的感觉。图中表现了用古老的“筛法”挑选质数的过程。




我11岁时读的,就是这个版本。然而,当时这本书被我从图书馆借到的时候,早已没有了封面和封底,许多页还被做上了记号,写下了笔记,最糟糕的是,根据字母出现概率来破译密码的那一部分被撕掉了!密码破了没有?破译之后的内容是什么?那些宝藏到底藏在哪?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直到前不久我买到了事隔二十几年之后的修订版:


现在我算是知道那些宝藏在哪里了,可惜在我的前面,不知道多少人已经去挖过了,我并不能靠这笔钱在杭州买房子。

最后,看一下天才奇人伽莫夫的生平。


伽莫夫
Gamow,George(‘Joe’)


伽莫夫,乔治(‘乔’)(1904—68),乌克兰裔美国物理学家,率先计算了大爆炸的条件,预言了背景辐射的存在,并参与破译了生命分子DNA的遗传密码。

伽莫夫是一个少见的奇人,他那跃进式的想像力把他从核物理学带进了宇宙学,又从宇宙学带进了分子生物学。他极爱开玩笑,实际上也干了几件著名的恶作剧(见αβγ理论)。他写了大量普及科学知识的书,其中一些至今还在印刷发行。伽莫夫1904年3月4日出生在敖德萨,父亲是教师,他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动乱,1922年18岁时入新俄罗斯大学就读。他13岁时父亲送他一具望远镜作为生日礼物,就开始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不久他从新俄罗斯大学转到列宁格勒大学,攻读光学,然后师从亚力山大·弗里德曼学习宇宙学。他从弗里德曼那里学到有关宇宙模型的第一手知识。于弗里德曼去世三年后的1928年完成博士学位学业。

生气勃勃的博士伽莫夫随即漫游欧洲。1928—1931年间,他先后在格廷根大学、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和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然后又回到哥本哈根。这三个研究中心是当时以发展量子理论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精英所在。伽莫夫在访问格廷根大学期间,将量子理论应用于解释α粒子如何能从原子中逃逸[美国的爱德华·康登(Edward Condon,1902—74)也独立得出同样的解释],而做出了他的第一个重大科学贡献。根据对α衰变的这一解释又能反过来洞察α粒子(原子的核)如何与其他核子相结合(聚变;另见核合成)。

1931年伽莫夫被召回苏联,被任命为列宁格勒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和列宁格勒大学物理学教授。在当时斯大林制度下,伽莫夫感到很不开心(无处表现他那极富想像力的诙谐天性),当他1933年获准参加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一次会议时,他抓住机会永远离开了苏联,1934年在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的乔治·华盛顿大学谋得一个职位。他在那里呆到1956年,然后转往科罗拉多大学工作,直至64岁去世。在他迁往科罗拉多那一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卡林加奖,以表彰他以《汤普金斯先生》丛书为最佳代表的科学普及工作。

伽莫夫在美国安顿下来后,开始在给朋友的信上署名‘Geo.’,他坚信这就是他的名字的简写,没想到却与‘Joe’同音,从此他的朋友和同事就称他为‘Joe’(‘乔’)。

虽然伽莫夫研究过β衰变恒星演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曼哈顿计划和后来研制氢弹的工作,但他享誉最高的则是他对大爆炸理论的贡献。从1946年开始,通过和他的学生拉尔夫·阿尔菲及罗伯特·赫尔曼共同研究,伽莫夫证明了原始氦应该在大爆炸本身发生时就已经由氢核(质子)和中子加工出来,预言了宇宙应该充满大爆炸遗留下来的微弱微波背景辐射。可是这一预言在1960年代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偶然发现背景辐射之前一直被人遗忘了。

也许是由于背景辐射发现前的耽误,人们未必意识到,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当前研究和早在1917年就由弗里德曼率先提出的宇宙模型之间,存在着由弗里德曼的学生伽莫夫建立起来的直接联系。

1950年代,伽莫夫对破译DNA遗传密码的问题着了迷。虽然他自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好几次劲头十足却领错了路,但他发挥了鼓舞他人从事这项研究的作用,并在几个次要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思想,认为沿一个DNA分子本身排列的较小分子构成的序列,确实可以‘读成’一个类似四字母表那样的密码。1968年8月20日伽莫夫在博尔德去世。

伽莫夫还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被科普界奉为一代宗师。在他一生正张出版的25部著作中,有18部是科普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物理世界奇遇记 。在这部作品中,伽莫夫成功地塑造䠆只懂数字不懂科学的银行职员汤普金栯先生这个人物形象,通过他梦游物理堻境的奇妙经历,以诙谐、幽默、生动砄语言将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介绍给读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56年 ,伽莫夫获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颁发的 卡林伽科普奖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一只猎雕的遭遇-沈石溪

这是我儿时最喜欢的两本书之一,另外一本是《从一到无穷大》。很可惜,没有找到图片。

《一只猎雕的遭遇》,长篇小说,作者沈石溪。1990年10月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字数16万,印数5000。

没错,就印了5000本,以后再也没有单独在大陆出版过,尽管它荣膺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说类第二名。可能你会说,这个奖有没有含金量啊?是不是交钱就可以拿啊?大哥,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当时6年才评定一次,第二届的时间跨度是1986-1991年,正是大陆少儿文学的黄金时期,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能够在这个奖项里占据一席之地,没点技术含量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看看获奖者都是谁:


第二届(1986-1991)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说获奖作品

《今年你七岁》    刘健屏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只猎雕的遭遇》  沈石溪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雪国梦》      邱 勋 人民文学出版社  
《走向审判庭》    李建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世纪的公民们》  罗辰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少女罗薇》     秦文君 少年儿童出版社  
《山羊不吃天堂草》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西部流浪记》    关登瀛 海燕出版社  
《狼的故事》     金曾豪 希望出版社   
《少女的红发卡》   程 玮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校园喜剧》     韩辉光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三军团》     张之路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青春的荒草地》   常新港 新蕾出版社  
《绿 猫》      葛 冰 重庆出版社

得,当年秦文君、金曾豪、葛冰都在沈石溪之后,更不要说孙幼军、周锐等人了。可能你会说,评个奖不算什么,叫好不叫座的东西海了去了。我不得不告诉你,这本书在台湾再版了十几次 ,在台湾引入的大陆少儿文学作品中发行量排名第二!第一是谁?《狼王梦》,再版二十三次,获台湾第四届“杨唤儿童文学奖”,作者沈石溪。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本书一直没有在大陆再单独发行过,估计在我的朋友圈子里,除了我和兔子,没有人看过这本书。因此,我愿意花几分钟时间给有着不幸童年的你介绍这本从小孩到老人都可以读的“儿童小说” ——
野金雕巴萨查在离开父母仅两天的清晨,在草原觅食中遭遇可怕的旋风,跌断了一条腿,摔伤了翅膀,又面临被山豹吃掉的厄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猎人达鲁鲁把它从豹嘴下救下来,训练成为一只猎雕。因忠诚与信仰遭主人抛弃,被迫充当诱雕诱骗同类,而后因拒绝诱骗又被人当作种雕来传宗接代。终于,因为对自由的渴望,他挣脱人类的控制,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原始森林。为了重新适应弱肉强食的丛林生活,巴萨查 以壮士断腕的气魄,狠心拔掉自己的退化的羽毛,长出能够支撑自己体重的长羽,重返天空。其后,他经历了美妙的爱情,丧失爱妻的悲痛,抚养儿女的含辛茹苦,被成年的儿女驱逐的悲愤灰心……生活,对巴萨查来说已经不再美好,日复一日,蹉跎岁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救下了原先的主人达鲁鲁,并且原谅了他当初的抛弃,重新成为了一只猎雕,再次过上了紧张而充满生机的生活,命运又一次让它回到了起点…… 回到起点之后呢?

之后,是一个令少年时代的我惊惧而惆怅的结局,一直让我不知所措,忧心仲仲。

如果你真想知道结局是什么,自己找书看去好了,我不忍心说。

这本书伴随我成长,从九十年代初我买下它,一直到考研之前,我都在不断地读它。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激发我的斗志,让我感受到血管里奔腾的血液。巴萨查,他雄性的英武刚劲,坚韧勇敢深深地吸引我,促使我向他学习。第一次读这本书之后,我去买了一个拉力器,每天坚持拉完自己定下的数量,大约一年之后,我可以轻松地把五根弹簧拉开50次。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炫耀的资本之一。在四五年级的情绪低落期,在初一的春风得意期,在初三的意外困难期,在高一的生机勃勃期,在大二的苦闷失望期,……这本书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常读常新。这是一本儿童小说吗?不,从十岁到一百岁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这本书里面,有的是恩情,忠诚,贪婪,遗弃,挫折,成长,忍辱,苟活,自由,勇敢,坚强,毅力,涅磐,战斗,爱情,抚育,失落,驱逐,宽容,背叛,自私……几乎涵盖了人生的每一个方面。

沈石溪曾被称为“另类”作家,原因是他作品的主角都不是人,而是与人一样生于自然、有血有肉的动物。在他的笔下,动物有着勇敢,坚强,智慧,忠诚这些永恒的精神价值;有些人却显现出奸猾,自私,贪婪,残忍的弱点。有人据此认为沈石溪是在借动物说人,歌颂人性的光辉面,鞭挞丑恶的阴暗面。沈石溪说:“ 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 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沈石溪也因此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

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往往需要从他的经历入手。1969年,刚刚初中毕业、尚不满17岁的沈石溪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批上海知青当时有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族、云南等七个去向可供选择,沈石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云南,惟一的理由就是:云南是动物王国,在那儿,他可以养一条真正的猎犬。来到西双版纳后,沈石溪如愿住进一户傣族老猎人的竹楼,不仅有了真正的猎犬,而且跟随着老猎人开始在最原始的自然天地中徜徉。老猎人有两个正值妙龄的女儿,于是便把沈石溪和另一位一同住在家中的小伙子当成一家人,将自己的浑身解数、所有对野生世界的认识倾心传授。虽然最终无缘做个傣家女婿,但那片葱翠的原始森林,许许多多世代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可爱的生灵,都已成为沈石溪心中不可磨灭的美丽印记。

写到这里,我想重申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艺术,必须来源于生活。学文学的大学生,没有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

沈石溪的第一篇动物小说《象群出没的山谷》发表于《儿童文学》,至今已过去20多年。选用这篇小说的《儿童文学》编辑对沈石溪的创作施加了巨大影响——当时沈入伍在西双版纳军分区任新闻干事,《儿童文学》的编辑特地赶到云南,鼓励他继续沿着这条全新的小说创作道路写下去。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沈石溪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经历与理解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出来。1984年,沈石溪的第一本动物小说集《第七条猎狗》出版,第一次印刷即达10万册,并荣获首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在随后的两届评奖中,沈石溪又再次获奖,上演帽子戏法,成为自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设立以来的第一位“三连冠”得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少年儿童视力好,他们的眼睛自然比一般的群众更雪亮。《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经常刊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不少读者建议设立专栏发表他的著作,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甚至曾经买断了沈石溪数年间的所有作品的版权。

前段日子我发现,《斑羚飞渡》还被节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成为了全国少年儿童的学习内容。不过,这个消息并不让我高兴,并非因为《斑羚飞渡》不代表沈石溪的创作高峰,其中有些内容海明显违背了科学事实——即使存在这些问题,《斑羚飞渡》也是一篇语言生动优美内容催人奋进的好作品——而是因为文章不管好坏,选进教材就成为了戕害祖国花朵的恶爪。

现在的沈石溪转型了,不再写动物小说了,改写青春小说,甚至科普作品。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失落,感觉一代兽王离开了我们,尽管他的转型很成功。


附:节选
http://www.apabi.com/Detail/DefaultView.aspx?BookId=ISBN%ef%bc%9aL-0000-00243

部分著作电子版
http://xz8.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296964
http://post.baidu.com/f?kw=%C9%F2%CA%AF%CF%AA

沈石溪自述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10607/200106070000.html

自我简介(也是经常写在作品的扉页的那个)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职称文学创作2级。1982年10月加入省作协,1985年9月加入中国作协。 生于上海亭子间。从小体弱多病,与各种体育奖杯无缘。1969 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会捉鱼会盖房会犁田会栽秧。当过水电站民工、山村男教师。1975年应征入伍,官拜宣传股长。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8年,娶一妻,生一子。1992年调任成都军区创作室。擅长写动物小说,努力笔耕,以养家糊口尽男人之天职。

官方的简介
沈石溪,男,原名沈一鸣。1952年出生于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当过水电站民工、山村教师。1975年应征入伍,任西双版纳军分区新闻干事。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8年。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调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现为二级创作员。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300多万字作品。其中军事题材长篇小说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多部。短篇小说《第100个婴儿》获“昆仑”1994年优秀作品奖;《残狼灰满》获1996年全军文艺新作品二等奖;《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红奶羊》等连续三届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协副主席。

关于转型的报道

少年文学应该写什么
——由中篇小说《青春流星》说开去
李学斌

 
时下,以韩寒、刘亦婷、金今等为首的“少年写作”热潮正风起云涌。而与此相比,成人作家专门为适龄读者创作的少年文学作品却正遭受着来自市场的冷落。其中,一个甚嚣尘上的声音就是:成人作家笔下的少年生活过于虚假、矫情,无法打动现实中的少年。无奈之下,一些文学少年开始揭竿而起,以活力四射、神采飞扬的“自画青春”来拯救当前少年文学的没落……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在青少年的阅读视野中,成人作家创作的少年文学是否果真丧失了读者?丧失了存在价值?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而沈石溪的少年小说《青春流星》之类作品就是明证。在刚揭晓的上海《少年文艺》2000年度读者投票推举的“好作品奖”评选中,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创作的中篇小说《青春流星》在与包括少年创作在内的众多作品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小说类的头奖。这已经是作者继1988年的短篇小说《猎狐》和1998年的中篇小说《最后的燃烧》之后,在“少年小说”这个文学门类下获得的第三度殊荣了。

  和作者以往的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一样,在《青春流星》中,沈石溪将故事的镜头依然定格在校园与家庭之间,定格于少年成长中的悲欢离合上。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品学兼优的高中女生宋梦学不堪学校、老师、家庭层层加码的成才期望,心理逐渐扭曲,精神一步步崩溃,直至最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题材普通,人物平凡的故事却深深地震撼了读者。许多少男少女说,读了小说之后百感交集,痛哭失声……而更多的少年读者则很干脆地声称,小说中的女高中生宋梦学就是自己,而宋梦学交织着憧憬与苦涩,信念与失落的心理境遇,就是自己的现实生活写照……

  应该说,《青春流星》获得少男少女们的一致喝彩并非偶然。它至少提醒我们,在当前少年文学创作中“青春写作”异军突起的境遇下,那些由成人作家创作的、深情关注青少年生命成长的作品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依然可以凭借其深厚的情感蕴涵和纯正的文学品位赢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样的事实也同样昭示着,即使面对着来自文学和市场的双重诘问,作为成人的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作家也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其创作的价值和优势。因为相比起少年创作灵动鲜活的生活气息,了无距离的心理图景,成人作家那种熔铸在故事背后的知情知意,那种对成长心灵发自内心的关切呵护,那种与现实少年休戚与共的情感呼应,都是笼罩在学业压力、情感萌动中的现实少年所渴望的。而对于家长、老师和其他关注少儿成长的成人来说,作家写出这样的作品,不能够仅仅简单地看做是找到了青少年阅读的兴奋点和文化消费噱头,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样的题材选择和故事营造的背后,其实切切实实地蕴藏着作家对少年精神成长的一片拳拳之心,一种心灵代言的真诚和知情如意的理解。

著作小全

http://www.jz23.jzedu.cn/bobo/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960
1、《第七条猎狗》,短篇动物小说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8万2千字,第一版发行10万2千册。
2、《弱女子与野汉子》,军事题材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24万字,第一版发行4万3千册。
3、《退役军犬黄狐》,中短篇动物小说集,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4万5千字。
4、《生命》,中篇小说集,天津百花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15万字。
5、《狼王梦》, 长篇动物小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10万字,已再四版,总印数达4万册。
6、《一只猎雕的遭遇》,长篇动物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16万字。
7、《猎狐》,短篇少年小说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8万5千字。
8、《盲童与弃狗》,长篇小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15万字。
9、《沈石溪动物小说自选集》,中短篇小说集,重庆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25万字。
10、《圣火:沈石溪获奖作品集》,中短篇小说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18万字。
11、《老鹿王哈克》,中篇动物小说集,台北国际少年村1993年2月出版,13万字。
12、《盲童与狗》,长篇小说,台北国际少年村1994年3月出版,15万字。
13、《一只猎雕的遭遇》,长篇动物小说,台北国际少年村1994年4月出版,16万字。
14、《狼王梦》,长篇动物小说,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4年9月出版,10万字。
15、《第七条猎狗》,短篇动物小说集,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4年9月出版,10万字。
16、《残狼灰满》,中篇动物小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7万字。
17、《象王泪》,中篇动物小说集,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14万字。
18、《红奶羊》,中篇动物小说集,天津新蕾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15万字。
19、《再被狐狸骗一次》,短篇小说集,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5年11月出版,7万字。
20、《保姆蟒》,短篇小说集,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5年11月出版,7万字。
21、《疯羊血顶儿》,中篇小说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14万字。
22、《混血豺王》,长篇动物小说,天津新蕾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28万字。
23、《野猪囚犯》,中短篇小说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19万字。
24、《沈石溪动物故事系列》4卷,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40万字。
25、《古剑.军犬.野鸽》,长篇小说,山东明天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18万字。
26、《混血豺王》,卡通彩绘本,共10卷,(各卷题目:认敌为友、苦难童年、蒙难受辱、被迫做贼、崭露头角、含泪出走、豺狼大战、登上王位、冤家路窄、慷慨赴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27、《沈石溪文集》,共10卷,(各卷书名:云豹布哈依、混血豺王、野牛传奇、一只猎雕的遭遇、象母怨、红奶羊、乞丐虎、盲孩与弃狗、和乌鸦做邻居、残狼灰满),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共180 万字。
28、《宝牙母象》,中篇小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7万字。
29、《成丁礼》,中篇小说,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1997年9月出版,6万字。
30、《狼妻》,短篇小说集,台北《国语日报》出版中心1997年9月出版,8万字。
31、《残狼灰满》,中短篇小说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37万字。
32、《牧羊犬阿甲》,短篇小说集,台湾光复书局1997年10月出版,8万字。
33、《爱情鸟》,短篇小说集,台湾光复书局1997年10月出版,8万字。
34、《第七条猎狗》,彩绘及中英文对照本,希望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
35、《少年.表哥.骷髅》,短篇小说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13万字。
36、《当保姆的蟒蛇》,短篇小说集,新蕾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共6万字。
37、《鸟奴》,中篇小说,台湾《国语日报》出版中心1998年11月出版,7万字。
38、《兔年话兔》,科普作品,台湾省政府教育厅1998年11月出版,3万字。
39、《沈石溪动物小说获奖作品集》,共三卷,(各卷书名:再被狐狸骗一次、狼妻、保姆蟒),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共45万字。
40、《灵灵漫游世博园》(与吴然先生合作),卡通童话系列故事彩绘本,共六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4 月出版。
41、《小气鬼猴的诞生》,动物园随笔集,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18万字。
42、《豺狼虎豹狩猎故事》,共四卷,(各卷书名:火豺、老象恩仇记、狼妻、灾之犬),重庆出版社1999 年6月出版,共40万字。
43、《两小有猜》,当代少年生活长篇小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16万字。
44、《残狼灰满》,中篇小说,台北《民生报》出版公司2000年1月出版,7万字。
45、《牧羊豹》,短篇小说集,台湾《国语日报》出版中心2000年5月出版,8万字。
46、《雄狮》,长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20万字。
47、《放生雪豹》,中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9万字。
48、《刀疤豺母》,中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9万字。
49、《骆驼王子》,中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9万字。
50、《鹩哥奴隶》,中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9万字。
51、《当你跃入太阳的运行轨道》,中篇小说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13万字。
52、《骆驼王子》,中篇小说,台湾幼狮少年文化公司2001年6月出版,9万字。
53、《刀疤豺母》,中篇小说,台湾幼狮少年文化公司2001年6月出版,9万字。
54、《雪豹悲歌》,中篇小说,台湾幼狮少年文化公司2001年6月出版,9万字。